徕卡m8:是我和我的相机们徕卡M8篇

我相信,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和我一样,都有一个徕卡梦!

徕卡,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相机公司,是摄影人不可能无视的存在。从胶卷时代到数码时代,不管是已经老去的禄来、福伦达,还是脚步蹒跚的哈苏、宾得,亦或是风头正盛的索尼、富士,在相机品牌的舞池中,都只能做徕卡的伴舞者。我认为,拥有一台M系列的徕卡相机,不仅仅是为了体验徕卡的独门绝技,更是为了感受摄影艺术的优雅。

黄斑联动对焦,这个与徕卡品牌同样久远的对焦方式,在对焦技术可谓“丧心病狂”的现在,依旧应用在徕卡最新发布的M11相机上。为什么?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的灵魂!正是黄斑联动对焦,才让徕卡M成为徕卡M!

怎么形容那种感受呢?当你想将眼前的那一刻捕捉下来时,你会举起你的徕卡,通过取景器观察那份美好,然后旋动镜头上丝滑的对焦环,在取景器中双影重合时,按下快门,在徕卡相机性感的快门声中,将那份美好凝固并归你所有。整个过程都由你一人掌控,没有人帮你测光,没有人帮你对焦,整个世界只有你和那份美好之间的交互,无人打扰。

如果你掌握并熟练运用徕卡M的拍照方式,你会身陷其中无法自拔,会产生一种变态般的迷恋,所以我称徕卡M为相机界的毒品!

由于经费有限,我的第一台徕卡M是一台M8。之所以没有入手更早的M系列,是因为M8之前的M系列都是胶卷相机,虽然更为经典,但考虑到复杂的后期工作,我的精力实在达不到,就选择了数码版本。

作为徕卡M系列第一台数码相机,M8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,用现在的眼光看,这台相机问题颇多,但从历史的角度看,这台相机又极其成功。

首先,徕卡M8不是一台全画幅相机,CCD感光芯片的尺寸为27.0*18.0mm,比APSC画幅略大,徕卡称其为APSC-H画幅,且分辨率只有1030万像素,让人感觉非常鸡肋。

其次,受限于当时的芯片技术,M8的拍照体验,尤其是图片存储、读取、浏览等数码处理环节非常拉跨,而且只能使用16G以下的SD卡,同时惨不忍睹的显示屏还会让你怀疑人生。

最后,由于CCD技术不完善,虽然M8没有像M9那样出现脱模这类的致命问题,但坏点现象几乎出现在每一台M8上,我的那台M8相机的CCD上有将近20多个坏点,为此出手时赔了1000多元。

至于说M8是极其成功的,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徕卡向数码领域转型的投路石,虽然问题不少,但它仍然是当时最好的旁轴数码相机,它让摄影爱好者在奔向佳能、尼康这些全自动数码单反相机时,发现了另一种可能,一种将现代摄影科技与传统摄影艺术完美结合的可能。因此说,没有粗陋的M8,就没有完美的M11。

说了这么些和徕卡M8相关的技术性问题,该说说实在的干货了,这台相机用起来到底怎么样?我的个人评价是:这是一台能给您惊喜的性能拉跨的相机!

使用M8时,它的屏幕显示和实际出图会让你精神分裂。你要适应用“马赛克”和“分毫毕现”来形容同一张图片。有时我会怀疑所谓的1030万像素是否真实,因为M8的实际出图实在是过于清晰,尤其是它的raw格式。我怀疑徕卡在图像调校时,采用了“偏颗粒”的策略,也就是在感光不足时,没有选择像富士那样进行涂抹,而是像胶片一样使用颗粒效果。这种技术处理带来的结果是图片立体感明显增强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空气感”。

由于不是全画幅相机,所以M8的镜头焦距有1.3倍率的等效系数,使用35mm镜头和50mm镜头时,都像加了增倍镜,需要适应一段时间,但这不是大问题。

至于M卡口镜头的选择,由于我是穷逼,所以就没有考虑徕卡原厂镜头,我用的是一水的国产镜头,以铭匠居多,也有七工匠的,最贵的是个周八枚。总体来说,现在的国产镜头品质都很可以了,足够摄友们风骚起来,只要不追求0.9这类的变态光圈,基本不会踩太大的坑。

这里我推荐2个镜头吧:铭匠的28mmF5.6和周八枚(35mmF2),这两个头都是复刻的徕卡原厂头,我用着非常有感觉,注意是我的感觉,不是你的感觉。本来徕卡M系列就是很玄学的东西,玩的就是感觉。哪天被我蛊惑入手这俩头后,感觉不好,莫要骂我。

下面再发些我用M8拍的照片,多多指正。